認試六堆、六堆的由來|屏東當舖|屏東機車借款
「六堆」不是地理行政區域,而是客家族群的精神象徵和凝聚的力量代表。
六堆客家聚落包含前堆、後堆、左堆、右堆、中堆、先鋒堆,以屏東縣竹田鄉之「西勢忠義亭」為在地信仰中心,稱為「中堆」;長治鄉、麟洛鄉稱為「前堆」;內埔鄉為「後堆」;左邊的佳冬鄉、新埤鄉稱為「左堆」;右邊的屏東縣高樹鄉和屬高雄市之甲仙區、杉林區、美濃區、六龜區,為「右堆」;屏東縣萬巒鄉則為「先鋒堆」。
六堆範圍涵蓋高雄、屏東十二個鄉區,雖沒有明確的標界劃分,卻存有客家族群團結合作、奮勇堅強的文化歷史意義。
美濃區
行上行下,毋當美濃山下
【歷史沿革】
美濃位於高雄縣東北,屏東平原北部,形似坐蛙。東鄰六龜;東南鄰高樹;南鄰里港;西鄰旗山;北鄰杉林。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9公里,面積120.0316平方公里。因地理環境的特殊,兩面環山、兩面臨水,且在交通位置上未緊臨主要幹道,使美濃早期未與外界有頻繁交往,使美濃保有客家的生活形態與風俗習慣,成為臺灣客家人淨土,保存客家傳統最完整的鄉鎮,成為臺灣客家人的「原鄉」,延續客家傳統的「香格里拉。」直到乾隆元年即西元1736年,朝廷才准予進入開墾。當年的秋天,林氏兄弟率武洛庄民至美濃,定居在靈山,隻峰山月光山的山麓之下,總共有十六姓、建二十四座夥房,當時命名為「瀰濃庄」。
當今美濃區有效地從深度及廣度推廣結合客庄社區資源,大力推銷美濃白玉蘿蔔及客家美食產業,結合美濃四季農特產品,規劃年度皆可進行農業體驗旅遊之套裝形成,有效行銷美濃地區之觀光、親水、便捷、美麗、綠能等之地方特色。
【物產資源】
美濃白玉蘿蔔、橙蜜香番茄、芭樂、美濃147米、月光山木瓜、野蓮、福菜、紅豆。
【節慶特色】
字紙祭、黃蝶祭、伯公新年福、美濃田園鐵人三項、白玉蘿蔔季、彩繪大地~美濃休耕農地花海
【精華景點】
美濃湖:原名中圳埤、又稱瀰濃湖,位於美濃東北方民權路羌子寮溪大坑溪的匯流處,面積約二十二甲餘,為蓄水灌溉的人工湖,並且為高雄縣僅次於澄清湖的第二大人工湖。
廣善堂:位於瀰濃里福美路,民國五年興建於美濃山下,堂宇巍峨遠瞻龜嶺,環境優美,該堂主祀三恩主: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真君及玉清宮玉大帝,為客家族群信仰之中心。
美濃客家文物館:位於中正湖東北方,羌子寮溪及大坑溪的匯流處,其主要功能是表現美濃農村文物的特色。
雙溪熱帶母樹林:位於美濃東北隅,美濃山脈與茶頂山脈的交會處。面積約七點五公頃存多種外來樹種,可供教育、觀賞或種源保存。
鍾理和文學紀念館:臺灣第一座平民文學家紀念館,在民國六十八年間,由鄉土文學作家發起建館,經由民間募捐興建,位於美濃尖山山麓與黃蝶翠谷為鄰。
黃蝶翠谷:黃蝶翠谷因地理環境特殊,且前曾廣植鐵刀木,是黃蝶的主食,因此成為黃蝶孕育的溫床,每年六月初有黃蝶大盛產期,形成群蝶飛舞的生態奇觀。
原鄉緣文化村:結合傳統的紙傘工藝品、現代休閒、客家傳統美食,供遊客參觀紙傘現場製作,有小童玩可供選購,可以品嚐客家美食並提供暫時歇腳的地方。
美濃民俗村:由經濟部輔導,結合地方產業成策略聯盟,以仿古建築吸引遊客提供紙傘藝品、陶窯製品、客家美食、童玩等。
美濃美食:美濃最膾炙人口的美食以粄條、豬腳及各瓜封等知名食物為最。
傳統的客家小菜:如炒豬腸、炒豬肚、蒸粉腸、高麗酸菜排骨湯、福菜、野蓮、小封及客家小炒等。都是別處難得嚐到的美味。
【史蹟風貌】
敬字亭:三級古蹟,位於中山路、自強路及永安路口,其為焚燒字紙的亭子,表示對字紙的尊敬,是客家人特殊的傳統美德。
竹門電廠:三級古蹟,位於荖濃溪與濁水溪匯流下流約四公里處,係發 電兼灌溉功能之水力發電廠,民前二年完成,仿歐洲巴洛克式建築物,牆柱為混凝土構造,屋面係鋼架鐵皮屋,裝有四部水輪發電機組。
東門樓:縣定古蹟,東門樓始建於乾隆二十年,當時是為了防止野獸外人的攻擊而建城。在甲午戰爭期間,因日人鎮壓美濃人反抗行動中,曾將城樓毀損,民國二十六年重建,民國四十六年恢復原貌,建築古色古香,上聯橫匾「大啟文明」氣勢磅礡,是美濃的精神堡壘,迄今有二百三十多年歷史。
瀰濃庄里社真官伯公、龍肚庄里社真官伯公、廣林里社真官伯公及德興里敬字亭:為縣定古蹟。
六龜區
山城花語果品香.彩蝶溫泉逍遙遊
【歷史沿革】
六龜區在民國前原名為「六龜里庄」,直屬蕃薯寮廳,於民國二年二月一日改稱阿猴廳六龜里支廳,至民國九年十月一日續改名為「高雄州屏東郡六龜庄」民國二十一年十一月十日再改由高雄州旗山郡管轄,民國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臺灣光復,將六龜庄改為六龜鄉,縣市合併後改為六龜區沿用至今,區內居民均來自大陸及本省各地,語言分為國語、閩南語、客家語,多以農林為業,民情淳樸。
六龜原俗稱「六龜里」。其地名因相似龜形之山面立於庄後,俗稱為「三枝尖」;庄前溪畔又有「三大巖」,亦稱為 「三尖石」之龜形巨石。前後之山巖相對成為六個山巖,容似龜形,故古時人稱六龜,沿用至今。目前龜形之山面立於六龜地區(六龜、義寶、文武三里),溪邊只剩「龜王岩」供今人憑弔留念。
本區位於高雄市偏遠山區最北端之平地區,四面環山,東面中央山脈西麓毗杉林區,西臨杉林區,南接美濃區與屏東縣高樹鄉,北鄰桃源區,地形似一長瓜形,南北長度三十六公里,東西寬度最闊者四公里,最狹者三公里,山林佔總面積五分之三,四面環山,山明水秀,氣候溫和,且南部橫貫公路經過本區荖濃、寶來兩里,交通便利,位於鄰近觀光景點之樞紐位置。
【物產資源】
鑽石蓮霧、金煌芒果、網室木瓜、梅子、竹筍、原生山茶、愛玉子。
【節慶特色】
廟會活動:本區境內廟宇林立,為高雄市之最,著名者有妙崇寺、妙通寺、諦願寺、神農宮及天臺宮等,各廟宇依佛、道習俗各有熱鬧廟會活動,其中較有名者為四月份神農大帝誕辰繞境活動及下元節各大小道教宮舉行養雞及鬥雞比賽,熱鬧非凡。
尚有每年初的花田計畫花海季,7-8月之彩蝶季,年底(11月~12月)龜王文化季及山城花語溫泉季活動。
【精華景點】
不老溫泉區、寶來溫泉區及蘇羅婆溫泉區:泉質清澉,屬碳酸泉,水溫均在50°C以上,可紓解壓力,消除疲勞,為吸引遊客之主要誘因。
竹林休閒農業區:海拔約800公尺,每逢11-12月間梅花盛開,美不勝收。 火金姑美景:宛如人間仙境,現更積極復育臺灣窗螢,預期將為沒光害之竹林夜晚增添壯觀之火金姑美景。
荖濃溪泛舟:為南部唯一泛舟地點,溪流景觀極富變化,且河床寬廣,是追求驚險刺激之最佳場所。
山岳奇景:尤其是十八羅漢山,為南部地區獨一無二之險惡地形,山峰起伏劇烈,山形峻峭而有「小桂林」之稱。
十八羅漢山
寺廟文化:因景色秀麗,依山傍水,成為全臺聞名之佛、道教聖地,如妙通寺,妙崇寺、諦願寺(佛)及天臺聖宮(一貫道)均吸引了不少遊客,成為鄉內另一重要觀光資源。
隧道風光:共六座,完成於民國二十六年,今外環道路已開通被取代,惟尚保持完好,已成為鄉內觀光地點。
彩蝶谷:每年5-7月及9-10月是觀賞淡黃蝶大發生最佳時節,既壯觀又美麗。
新威森林公園:苗圃內道路兩旁之桃花心木,筆直高聳,令人百看不厭。
六龜育幼院:從育幼院眺望六龜之山巒景色,真是美麗又壯觀。
【史蹟風貌】
六龜隧道:開鑿於民國初年,現今已被外環道取代,但仍保持相當完好。高屏發電廠六龜水力發電場,民國元年開始建造至民國六年十二月竣工運轉發電,本廠為德國人設計之「低落差川流式發電廠」。
甲仙區
芋之鄉.筍之源
【歷史沿革】
本鄉開發於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有不詳種族,名甲仙者,移往此地開墾得名。旋由全省各地閩粵籍人氏陸續來此墾殖定居,居民都以農業維生,滿清政府設官治理,地方自治則始於光復之後。光緒二十三年(西元1897年)轄歸臺南縣蕃薯寮辦務署,翌年日本設阿里關警察派出所並實施高壓之警察統治,光緒三十一年(西元1905年)因瘧疾(土稱瘟疫)大肆流行,故創立「臺灣製腦拓殖會社」從事樟腦製造,同時更名為甲仙埔區。光緒三十二年(西元1906年)更名為阿里關支廳,翌年再更名為甲仙埔支廳,日人於民國九年實施街庄制度,廢區更名為甲仙庄,臺灣光復翌年改庄為鄉,產生首任甲仙鄉長,因為行政區重新劃分於99年12月25日與高雄縣、市合併, 故現今改名為甲仙區。
【物產資源】
甲仙芋:屬紅檳榔心芋,一年一產,質地鬆軟,氣味芳香,美味可口,其母芋、子芋、葉柄均可食用,芋頭製成品有芋冰、芋酥餅、芋泥餅、芋粿等農產品。
麻竹筍:甲仙山林地種植大面積的麻竹、桂竹,夏季採竹筍製成筍乾、筍絲、筍片、桶筍(桂竹筍),外銷國內外,為甲仙重要特產。
有機青梅:甲仙區的梅子產量是全台最多,區域涵蓋甲仙、桃源、那瑪夏等區,全台有9成的蜜餞原料都是來自這裡,可製成脆梅、蜜餞梅、紫蘇梅、梅醋、梅精、梅酒等零嘴及養生保健食品。
高身魚:又叫高身鏟頜魚,俗稱赦免,屬國寶級的魚類列入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野生動物。
【節慶特色】
甲仙芋筍節:每年於九月~11月間舉行,結合地方特色及本區特產甲仙芋及麻竹筍,聘請專業料理人員精心研發成著名的芋筍大餐,色香味兼備,吸引人潮湧入,途為之塞。
【精華景點】
甲仙化石館:位於和安村四德巷,陳列本鄉出土之化石為主,並有臺灣其他地區及世界重要化石。展出化石標本有三仟餘件,為通俗化地方博物館,適合學子觀摩增進見聞及學者研究。
六義山登山步道:原名為吳酒桶頭山,為高雄縣與臺南縣的界山,最高點不僅可鳥瞰整個甲仙街區亦可欣賞南化水庫的美景;天候良好時,亦可眺望曾文水庫和永康市,是一處健身遊憩之最佳風景區。
小林平埔族群文物館:「小林平埔族群文物館」的前身是「小林平埔族館」,是原高雄縣政府為了復振平埔族文化,委請研究平埔文化多年的學者劉還月教授以及小林村平埔族蓍老王天路先所籌設,於85年成立,是國內第一座以平埔歷史為主題的文物館。由於此館在莫拉克風災中遭到掩埋,後來便在重建計畫的協助推動下,另於甲仙五里埔永久屋基地重建,101年3月正式開館營運。展場隨處可見小林村民拍攝的影像及重新製作的打擸、生活工具展示,小林村民熱心地導覽述說在地的故事。
小林村紀念公園:2012年完工啟用的小林村紀念公園,是為了紀念2009年8月9日凌晨莫拉克風災中遭土石掩埋的462位小林村村民。 位於小林村原址南側高地,佔地約1.7頃,建構如昔日小林村的意象,公園內種下181棵臺灣原生種山櫻花樹苗,代表逝去的181個家庭。另有追思廣場、小林公祠、眺望樓台及紀念碑等。高達九公尺的紀念碑是由風災中順流而下的獻肚山石塊堆砌而成,象徵給予村民新生及重建的力量。
甲仙貓巷彩繪:以貓咪為主角的貓巷,由公所邀請在地藝術家陳正利、馬若珊老師帶領國小、國中、社區及里民共同創作,一同接力彩繪,打造出一條獨一無二的彩繪貓巷弄,巷弄間除了龍貓與財神貓等外來卡通貓互別苗頭,不時還有真貓走動覓食,最特別的是貓巷上方懸掛五彩繽紛的雨傘,點綴滿貓巷的天空。把天空點綴成炫麗的彩虹色澤,像極了葡萄牙阿格達城裡的雨傘裝置藝術,隱身甲仙郵局旁的貓巷,絕對讓你逛到賴著不肯離開甲仙唷。
甲仙頂崁~Q版神明庄:甲仙頂崁一群熱愛家鄉愛神明的年輕人,與庄頭居民共同開心募集資源、創意巧思發想神明事蹟,為沿巷舊房舊牆粉刷彩繪,期望透過Q版活潑樣貌將神明由來崁入其中,增添生氣蓬勃及新文創的挹注,為純樸的新榮社區展現活靈活現的神明映入眼簾無不眉開眼笑。
和安彩繪巷:甲仙區的另外一處桃花園,自甲仙街上步行五至十分鐘經過彩虹噴水步道到和安社區竹山巷,由甲仙學子提計畫申請社會局經費,號召社區民眾及返鄉學子共同努力創作,不同於貓巷的是,這裡的壁畫融入了濃厚的甲仙人文風情,每一面牆壁都有一段故事,凝聚著甲仙人的心,更為老社區注入一股活力,重新展現新生風采。
【宗教旅遊】
甲仙元宋太祖宮:民國94年,由宮主蔡素貞女士創立,占地5000坪,視野廣闊、靈氣滿溢。該聖地係由紫微慈善會眾信徒刻苦奉獻,草創初期建行宮一座,行宮係由劦茂金屬有限公司董事戮力興建,輔以廂房提供眾信生活所需,眾信於此聖地同心共力,不單修己,亦致力於甲仙災區之救援,投以綿薄之力。 後於民國99年,興建天壇,欲以之為蒼生祈福、供以修性、心靈寄託。
靈隱寺:靈隱寺位於本區寶隆里,寺地約九分,從高處觀看,形如甘露葫蘆。於民國80年前往大陸杭州天臺山靈隱寺乞香,並恭請濟公活佛金身回台灣普化眾生,是靈隱寺鎮寺之寶。在本寺正門約十公尺處,有一口奇妙無比的老古井,神奇的井水乎您感受濟公活佛的神威浩大,九華山請回來的地藏菩薩,還有千佛殿千佛環繞的景象,看起來實在是非常莊嚴。
龍鳳寺:龍鳳寺前身為龍鳳山清善壇,民國45年,康三德先生親自到旗山鎮妙蓮庵求請濟公菩薩奉祀,康三德一片誠心善意,連獲濟公菩薩予以十餘筊杯,於現址創建龍鳳山清善壇,民國55年8月15日動工興建大雄寶殿,各地信徒傾心襄贊,並更名為龍鳳山龍鳳寺。本寺聞名全台,香客絡繹不絕,且經常配合政府辦理公益慈善事業及推行文化建設工作,歷年均受表揚,成績斐然。
【史蹟風貌】
甲仙鎮海軍墓:位於小林村五里埔,為光緒十二年間駐防臺灣府城的鎮海軍前營,因開闢越山道路,因夏季炎熱,瘴氣過重,壯士多病而身歿,營葬於此,有墓八十五座,現為縣級三級古蹟。
鯉魚山:甲仙公園位於本鄉市區東方,為民國四年抗日志士徐清風、江定發動襲擊甲仙埔支廳之昔日之古戰場,現闢為公園,漫步舊地,感慨萬千,建有甲仙埔抗日紀念碑。
杉林區
芋之鄉.筍之源
【歷史沿革】
本區位處於高雄市的東北部,在清光緒二十七年以前,本地被稱為楠梓仙;自日本明治三十四年,即光緒二十七年(西元一九○一年),才開始稱呼為杉林。北接甲仙區,東連六龜區,南接美濃區、旗山區,西鄰內門區,西北連台南市南化區,全區有旗山溪(楠梓仙溪)縱向貫穿,孕育出肥沃的土地,此地的居民也從平埔族發展成為客家、閩南等等各民族的人在此,但其中以客家人數量較多,家家聚落由北向南依序是集來、新庄、上平、月眉、大愛、月美、木梓及杉林等聚落。
【物產資源】
紅孩兒木瓜、一品南瓜、東昇南瓜、絲瓜、苦瓜、大黃瓜
【節慶特色】
每年配合民間廟會習俗及農業特產,不定期地舉行各式各樣的活動,如有名的紅孩兒木瓜節、元宵節廟會花燈遊街、葫蘆雕刻藝術展覽等。
【精華景點】
葫蘆雕刻藝術館:位於本區新庄國小內,由龔一舫大師利用晚上閒暇時間教導社區民眾葫蘆雕刻,傳承葫蘆藝術。其他亦有何明賢老師杉林葫蘆藝術工坊、大愛園區八八工坊等,讓更多人了解到葫蘆雕刻藝術之美。
大愛園區:2009年台灣遭逢世紀災難的八八風災,為了安置受災戶,經由中央、地方政府與災民協調規劃,在本區杉林國中旁台糖土地,以興建安全的永久家園 ,打造國際模範、世紀典範社區為目標,是一個生態有機社區─大愛園區。以提供鄉親安全舒適,安身立命的居住環境,兼顧部落文化傳承的人文空間,並考量居民生計設置部落廣場,彰顯原住民藝術文化,輔導居民一技之長,增加居民收入,重建原鄉氣氛展現原住民傳統生活環境。
永齡有機農場:鴻海集團協助政府進行莫拉克颱風災後產業重建,本著BOPT(建設、操作、利潤、轉移)的精神,由政府承租杉林區台糖月眉農場土地,交予永齡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興建有機農業專區(名稱:永齡杉林有機農業園區),再委託專業經營團隊來教導災民學習有機耕作之技術,目前是由無毒專家白佩玉執行長經營與管理,俟整個專區之營運上軌道,經營產生利潤,證實進駐園區裡的住民已有能力可以自立更生,輔導住民成立相關農民經濟團體,而後移轉於政府永續經營。
天主教真福山社福園區:真福山社福園區係紀念福音中的「真福八端」,期望來此朝聖及做活動的人,都能找到「真正的幸福」而命名,是教廷第49個分院,也是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世時提出來的全世界100計畫之一。陸續將設置安老院、孤兒院、智障兒童教養院、修道院等。 黃家伙房:位於本區月眉里,這座黃家江夏堂伙房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其入口之牌樓即代表著客家先民早期開墾杉林,以孝傳家的代表作,這也是客家地區保留最完整的牌樓。
幸福田:「幸福田」位於台29線旁的新庄里小份尾,開放式庭園造景,種滿500種以上五彩繽紛的玫瑰花,是全臺最大私人樹玫瑰園,可說是鄉林山野間的一方花園,因為玫瑰不僅僅外表美麗,更是象徵著幸福,便取名「幸福田」。
火山橋:火山橋聯繫著本區與甲仙區,是前來杉林區旅遊的朋友,一定要來的朝聖景點;之所以命名為火山橋,是因為集來社區裡有一座火山而命名,然而這座山的山頂還終年有火呢!
月眉橋及其紀念碑:位於現在月眉橋之地方,過去要橫渡楠梓仙溪,須靠木筏當交通工具,對外交通極為不便,至民國二十六年那時在杉林鄉種植很多香蕉之吳萬先生樂捐,加上當時政府配合下,才建了當時東南亞最大的水泥鋼筋吊橋—月眉橋,當時為了紀念此一地方美談,特別於其附近豎立了一座紀念碑。但隨時代的演變,該橋已不符使用,已另建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橋,使本鄉通往旗山之交通更為方便。
月光山隧道:位於本鄉月美村與美濃鎮之交界處,全長約1600公尺,於九十一年二月七日通車,縮短了通往美濃鎮的距離,配合月眉橋之便利,今後可促進本鄉的觀光、農業的發展。
萬巒鄉
戀戀豬腳香
【歷史沿革】
以盛產「豬腳」享譽全臺的萬巒,其開發溯至西元1686年清軍平臺,清軍中部份客籍青年被安頓於今萬丹鄉四維村墾殖,其後萬巒先民由萬巒河(即東港溪)登陸官昌尾探查,見土質沃饒,遂由濫濫庄移至七過尾的庄坪聚居拓殖。
萬巒素稱「先鋒堆」,其來由為朱一貴之亂時,劉公庚輔任萬巒十三庄統領,六堆會議時被選為先鋒營統領,履戰皆捷,六堆盛名遠播全臺,因劉公任六堆先鋒之故,遂將萬巒稱「先鋒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下設阿猴廳,潮州置辦務署,另設萬巒、佳佐二役場,民國九年設潮州郡萬巒庄役場,光復後改為萬巒鄉,鄉置公所。
【物產資源】
豬腳、檳榔、蓮霧、香蕉、紅龍果、木瓜、芒果、鳳梨、蘭花。
【節慶特色】
耶誕節:本鄉萬金村為三級古蹟「萬金聖母聖殿」所在地,亦是全臺天主教友密度最高之村莊。每年十二月耶誕節,赤山、萬金村內火樹銀花、光彩奪目,家家戶戶佈置馬槽迎接聖嬰的特殊美景,更是全臺僅見;耶誕夜活動,每每吸引近萬人同享喜樂。
【精華景點】
豬腳街:萬巒村民和路(萬巒分駐所附近)。享譽全臺之「萬巒豬腳」及客家美食在此飄香迎賓。
萬金聖母聖殿:為全國最古老的天主教堂,亦為繼上海「佘山」,中國第二座敕封為「宗座聖殿」之教堂,是尋幽探訪好去處。
萬金聖母聖殿
劉氏宗祠與五溝老街:劉氏宗祠為臺灣南部各宗祠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一幢;五溝村的西盛路是一條很多古厝組成的老街,村內清溪環繞,孕有「探芹草」等稀有豐富魚類水草,值得一遊。
五溝老街
穎達生態農場:位於成德村沿山公路旁佔地五十公頃,規劃有生態保育、觀賞植物、露營活動、放牧等多區為鳥類棲息的樂園。
【史蹟風貌】
萬金聖母聖殿:
位於萬巒鄉萬金村萬興路24號。咸豐九年(西元1859年)五月十九日,道明會傳教士郭德剛神父(Fernando Sainz, O.P.)與屬廈門教區的洪保祿神父(P.Angel Bofurull O.P.)由菲律賓經廈門至臺灣,於高雄重開天主教在臺教務。後洪神父因病返廈門,郭神父於困難環境中,以二十元於前金購地,建一草屋聖堂。次年,改建為寬15公尺,深60尺的土磚聖堂,為臺灣最早的教室。
高雄聖堂建成後,郭神父續向其他地方傳教,咸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三月,郭神父偕傳道師卓享昭與教友篤哥先生,自高雄跋涉60餘公里至萬金,並在萬金建立據點。萬父教務建立後,郭神父乃指派篤哥駐留萬金傳教,自己回高雄掌理教務。
同治二年(西元1863年)五月,郭神父以六十圓清幣,在萬金購買土地一處,建立萬金第一座土埆構造之聖堂。同年八月十五日,聖母升天節,有四十人領洗,十二月八日在主保瞻禮下四十七人領洗,此為萬金教會首批信友,亦奠定日後天主教在萬金的主導地位。
高樹鄉
大橋之鄉
【歷史沿革】
本鄉地區,於正式開闢前為一片荒蕪之地,清朝乾隆二年,始有廣東、福建二省二省移民遷居於此墾殖,大致落居於東振新、埔羌崙、船肚、麻六甲及打獵埔等處。日治時代,將東振新區合併加蚋埔區而置高樹庄,其所以稱為高樹,及因庄頭有木棉一株,甚為高大,分支十八盞,形如車蓋冠於群樹,故取之以為庄名。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隸屬高雄縣屏東區,民國三十九年行政區域調整,改隸屏東縣。
高樹鄉是位居屏東縣最北端之典型農業鄉,東面背山,其餘三面有荖濃溪、濁口溪、口社溪、隘寮溪等四大溪流環繞,靠五座大橋及省道臺22線、臺27線與沿山公路對外交通,有「大橋之鄉」美譽;沿山公路風光明媚,沿途有茂林國家風景區、大津瀑布、賽嘉航空運動公園、臺鳳高爾夫球場等景點。農產品風味特殊,大津芋頭鬆軟、田子區之蜜棗品質佳、泰山鳳梨香甜,山泉水聞名南臺灣,是發展觀光休憩具有相當潛力的好地方。
【物產資源】
農產品加工、稻米、菸葉、芋頭、鳳梨、蓮霧、芒果、棗子、蔬菜等。
【民俗節慶】
加蚋埔平埔夜祭:泰山村,舊名打獵埔,後改稱加蚋埔,原為平埔族地,世居加蚋埔部落潘姓人家,大多和西拉雅族馬卡道人有相當程度關係,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五日是加蚋埔「中埔公廨忠原廟」夜祭日,祭祀祖靈「阿立祖」,儀式有祈雨祭、跳戲祭、遊車、走鏢、傳統祭品、傳統文物用品展等文化活動。
【精華景點】
大津瀑布:位於新豐村及三地門兩鄉之界,瀑布呈九十度而下,氣勢非凡,於附近涼亭居高遠眺,綠野平疇,風光如畫。鄰近有不動寺、寶蓮禪寺、慈津寶宮等寺廟及觀光農園,是渡假休閒好去處。
賽嘉航空運動園:起飛點位於三地門賽嘉村以北之山坡地,空域活動範圍南起本鄉大路關農場至新豐村大津,由於上升氣流極佳,為滑翔翼、飛行傘、超輕航機之全國最佳飛行場所。
臺鳳高爾夫球場:於本鄉廣興村,佔地116公頃,為臺鳳公司闢建之27洞球場,是國內少見擁有兩個七千碼球道之球場,景色秀麗。
【史蹟風貌】
大路關石獅:位於廣福村,相傳係先民於該處墾殖時,時有原住民侵擾及風沙、疫癘為害,特先後立置石獅三座以鎮之。
長治鄉
民風英烈美名千秋
【歷史沿革】
日治時期:日治時期本鄉屬阿猴辦事署(後改阿猴廳)管轄,長興、德協各設警察派出所維持治安,並設長興區役場為行政中心,由本地方人士擔任區長,民國九年十月地方制度更改,區改為庄隸屬高雄州屏東郡長興庄。
光復後: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長興庄改為長興鄉,民國三十五年五月行政區域調整改隸屏東市,為冀求長治久安之意,同時改名為長治區所轄有長興、德協、番仔寮、麟洛四大段。民國三十九年十月行政區域復改,本鄉為屏東縣轄,改稱長治鄉。嗣於四十年四月麟洛段七村落奉准分鄉。民國四十九年十月內埔鄉轄屬隘寮溪屏東縣農場,因境界確屬本鄉區域,奉命接管歸屬本鄉。現今以長興、德協、番仔寮三大段為轄區。鄉民以客籍為主占65.43%,閩南籍32.16%,其他2.41%,民風淳樸,勤勞節儉,大部份務農。鄉民有多元的宗教信仰,寺廟或教堂,是居民的精神依託。
【物產資源】
稻米、椰子、檳榔、木瓜、綠竹筍、甘蔗、香蕉、蓮霧。
【精華景點】
椰林大道:臺24線為本鄉通往三地門必經之道,筆直的道路兩旁滿是高聳的椰椰林與檳榔樹,在夏季裡,燦爛的陽光灑在路面上,映照著椰影,行經其上,遠處巍峨壯碩的大武山映入眼簾,有股特殊的南國風味,是不容錯過的美麗景觀。
【史蹟風貌】
六堆抗日紀念公園:位於長興村內,殺蛇溪畔。長興村又名「火燒庄」,西元1895年清廷甲午戰敗割臺,六堆義勇軍在抗日大總理邱鳳揚的率領下,起而抗日,是全臺抗日的最後一役,日本人憤而放火燒村,整個村落變成廢墟,因此得名,園內有烈士紀念碑、鳳揚亭、精神堡壘及土地公壇,石碑上刻有「氣與河山壯,名爭日月光;煌煌民族史,照耀火燒庄。」是當年義勇軍奮勇殺敵,氣壯山河的古戰場。
竹田鄉
客家六堆的中心
【歷史沿革】
本鄉與早年高屏六堆客家的初墾地「濫濫庄」(現今萬丹鄉四維村)相鄰,是高屏六堆客家最早發展的鄉鎮,早在西元1698年以前,就已經開始有六堆先民大規模墾荒開拓家園。
六堆先民從糶糴庄開始墾荒,然後開拓出頭崙、二崙、美崙等各庄,最後以二崙庄為行政中心,竹田鄉開始有了初步的規模,而糶糴庄也因地利之便發展成六堆地區的米穀買賣中心。
竹田鄉在清朝初墾時期,屬於福建省臺南府鳳山縣所管轄,當時在畫分六堆的區域時,因地理位置在六堆的中心,被稱為「中堆」,分為上中堆與下中堆,共有村庄二十三庄,是六堆最大的堆。
【物產資源】
竹田鄉境內產業活動有農業、漁業、畜牧業為主。
(1) 農業:
檳榔:竹田檳榔種植超過1500公頃,為屏東菁仔的大本營,已成為農民心中最重要的作物。
檸檬:台灣的檸檬主要產區為屏東縣九如、鹽埔、里港、竹田等鄉鎮,年產量占全台80%,主要外銷香港、新加坡等地。
文心蘭:由竹田鄉農會所屬三個花卉產銷班所組成,歷年來在國內農業花卉產銷的競賽中屢獲佳績。
(2) 漁業:
竹田鄉的魚塭遍佈全村,多集中在六巷、大湖、鳳明、泗洲、竹南、糶糴和竹田村,其中竹田村有飼養觀賞用錦鯉。
(3) 畜牧業:
豬:包括美崙村、二崙村、履豐村、糶糴村、泗洲村、鳳明村幾乎都可見到養豬人家,龍頸溪流和支流均可發現其蹤跡。
羊:竹田鄉六巷村內與內埔鄉交界處有一座中原世紀牧場,目前開放觀光,民眾可參與擠羊奶、手工皂教學。
鴨、鵝:從萬丹鄉至竹田鄉鳳明村、泗洲村的189道路旁以及六巷村靠近隘寮溪旁均有鴨、鵝飼養。
美崙村
【民俗節慶】
六堆忠義祠春、秋祭:六堆忠義祠為高屏六堆之精神堡壘,為紀念早年保國衛鄉的六堆先烈,每年春、秋兩季均定期舉行祭典。
【精華景點】
德修禪寺:是一座擁有八十多年歷史的寺院供奉觀世音菩薩,原本是一座古老小禪寺,目前已改建成大規模的寺院。
西勢玉清宮:是一座規模宏偉的道教廟宇,其正殿凌霄寶殿供奉玉皇大帝,在廟前的大龍門,高有三丈多頗為華麗氣派。
竹田驛園:建造於日治時期之木造火車站,當臺鐵想拆除重建時,地方人士極力爭取保留,加以整修並保留原來之風貌。 客家文物館:位於西勢村六堆忠義祠後方,館內陳列客家文物藉以傳承六堆客家文化。
竹田驛園
張萬三祖祠:位於頭崙村,其來台祖張公萬三於清乾隆年間來台,創業奠基蓬勃,子孫滿堂人丁興旺,且後裔成就卓越,除了分佈台灣本島也散居歐、美、澳各地,其公嘗會建造祖祠祭祀祖先,慎終追遠。祠堂是四合院式三川屋脊的建築,內有天井迴廊,後有化胎,祖堂神龕莊嚴氣派,是一座非常典型的客家祖祠家廟。
達達港遺址:位於糶糴村,該村早期是南台灣的米倉,也是六堆客家地區米穀雜糧買賣的集散地。利用龍頸溪的水路運輸,連接東港溪至東港接駁大船銷往大陸唐山,因此就在糶糴村設立河口港,稱為「達達港」,舊遺址現為水閘門。溪邊矗立了一座紅磚造的古樸「敬字亭」,專為焚化字紙的亭爐,顯示客家人的「晴耕雨讀」的濃郁觀念,岸邊一棵巨大老榕樹,樹下一座六角涼亭式的土地公廟,正是「達達庄粮埤福德正神」,庇佑此地渡船頭的合境平安航行,物豐民富。
【史蹟風貌】
敬字亭:早期六堆的農業社會,前來開墾的先民大多識字不多,對讀書人非常尊敬,尤其是印刷在紙上的字語也認為珍貴,不能隨意丟棄,因此有專人收集,共同在敬字亭內燒燬,以示對字體的尊敬,目前以二崙、糶糴村之敬字亭最古老。
新埤鄉
飛躍新埤鄉
【歷史沿革】
清朝康熙年間,清軍續遣部隊平臺後,服役清軍客籍人士解甲歸田,最初被安置於萬丹「濫濫庄」開墾務農維生,因該處地瘠民貧難以維生,嗣後在捕魚捉蝦之生活歷程中,忽然發現下游一片叢林荒野,認為加以開拓大有前途,是故復遷於斯。初在南岸開墾,續向打鐵、砂崙、建功、新埤、千三等地發展定居,其新埤一詞係取名於新設大埤頭腳區。民國前十七年割讓給日本,翌年改屬為臺南縣,民國十一年由茄苳腳區分離,同時合併餉潭區獨立為「新埤頭區」,民國前三年又改屬為阿猴廳東港支廳管轄,至民國九年臺灣街庄制度改進後,規劃為高雄州潮州郡新埤庄,並設立新埤庄役場為行政中心,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臺灣光復後廢止街庄制,實施新縣制始改為「新埤鄉」,置新埤鄉公所為地方自治行政中心,隸屬高雄縣,民國三十九年十月因行政區域調整,再劃歸屏東縣迄今。
新埤鄉的居民是由廣東、福建兩省遷移而來,當時放眼一看平原廣大、土地良好,適宜墾植農作物,因為灌溉需要,遂聯合築設一座大埤圳,完工後新築埤頭命名為「新埤頭」,後於地方自治實施時更名為「新埤鄉」。本鄉計有新埤、建功、打鐵、南豐、餉潭、箕湖、萬隆等七村,其中新埤、建功、打鐵、南豐村村民多為客家人,餉潭箕湖、萬隆村村民多為閩南人居多。
【物產資源】
木瓜、芒果、鳳梨、檳榔、蓮霧、椰子、香蕉、火龍果
【節慶特色】
本鄉客家村建功每年農曆元月十日拜新丁、食福及新埤 村每年農曆元月十五日拜新丁、食福是本鄉流傳特色。
【精華景點】
新埤運動休閒公園:位於箕湖村,休閒娛樂、散心好處所。
古碉堡公園:位於箕湖村,二次大戰遺留。
親水公園:位於建功村,休閒娛樂好處所。
獅頭庄水農場:位於箕湖村沿山公路旁,划草、釣魚、烤肉休閒所處。
【史蹟風貌】
建功庄東柵門:關塞建築,位於屏東縣新埤鄉建功村建功路150號。肇建於清光緒八年(西元1883年),柵門額有「褒忠」字樣,以清末地方不靖,村落每有被襲之虞,因築牆置門,以便守望。粵籍客家,尤見普遍。此門形製作古樸,惜陳舊剥落,經規劃修葺,得維舊觀。
佳冬鄉
古意盎然族群融和
【歷史沿革】
佳冬鄉地處屏東平原南隅,佳冬鄉在先民來此開發時叫做六根,因周年都長滿了茄苳樹,所以又稱為茄苳腳,日本佔據臺灣時以臺語茄苳(Katahg)與日語「佳冬」(Katau)發音相近,因此改成佳冬。日本佔據臺灣隸屬阿猴廳茄苳腳,西元1920年改為高雄州佳冬庄十三保,民國三十四年(西元1945年)臺灣光復改為佳冬鄉,民國三十九年才改隸屬屏東縣。 佳冬現轄有佳冬、六根、賴家、萬建、昌隆、豐隆、玉光、石光、大同、羗園、燄溫、塭豐等12村,其中佳冬、六根、賴家、萬建、昌隆、豐隆等,以客家人較多,其餘六村則以閩南人為多。佳冬地區的客屬人士是「六堆」中的左堆。
佳冬、六根是佳冬鄉的發祥地,古蹟最多,加以交通方便,又是政府、文化、經濟的中心。
【物產資源】
以養殖魚、蝦、豬、雞及種植蓮霧、檳榔為大宗。
【民俗節慶】
拜新丁:為客家村庄對去年出生新丁的家戶,包括出外及未出外的,均會準備新丁糕餅,並在其上插滿鮮花,及用紅紙寫上新丁名字,虔誠膜拜,祈求福德正神、三山國王廟,保佑新丁平安長大,保鄉衛陵。
【精華地點】
佳冬鄉石光村三山國王廟前及佳冬村三山國王廟前。
【史蹟風貌】
佳冬蕭宅: 三級古蹟,宅第,創建於清光緒年間。蕭家原籍廣東梅縣,十九世祖達梅公渡海來臺,先後遷居臺南、高雄、鳳山等地。後定居佳冬,並以釀酒為業,後從商改作染布與米穀業而致富。 蕭宅採五進式圍屋格局,為臺灣少見的五落大厝之一。屋脊的高度由外而內逐次疊,充分反映中國傳統倫理尊卑次序的觀念;兩側廂房緊密地拱護著中軸線上的主屋,形成完整的組織結構;內部則由過水花牆,界定出秩序井然的院落空間;庭院地坪的高低變化及形成各異的開窗手法等,在在反映出營建設計的巧思。地址:佳冬鄉佳冬村溝渚路1號。
佳冬蕭宅
佳冬楊氏宗祠:三級古蹟,宗祠,創建於民國十二年。 楊氏遷臺始祖楊德展,於清乾隆二十至三十年間率同七、八位族親,由廣東蕉嶺來臺開墾,並在今佳冬鄉六根村定居。 楊氏宗祠於民國八年動土,民國十二年竣工,是一座北朝南的傳統四合院式客家建築,地勢前低後高,建築物則採中尺高而兩旁逐次低降的形成,在對稱與平衡之中,突出一種莊嚴凝峙的建築。 屋脊是燕尾翹脊;棟頂的馬背接飾為精緻的琉璃貼及彩繪鑿花;天井紅色的地磚;左右兩側各有一月洞門相通,上面鑲嵌浮雕、彩繪及交趾燒等歷史人物像,其他的門窗表現出式樣各異的客家藝術,亦極富藝術價值。宗祠正門前禾埕上的『太極兩儀池』,據稱是全省僅見之建築。地址:佳冬鄉六根村冬根路19之30號。
佳冬楊氏宗祠
佳冬鄉西隘門:三級古蹟,關塞,創建於清光緒年間。 清代定居在屏東一帶的客籍移民,每逢島內發生地方變亂,多與官府配合,組織民團協助平動亂,事件之後,政府多賜予『褒忠』、『懷忠』等扁額,以嘉許鄉人的義舉。茄冬西隘門門額上的『褒忠』二字,正可以作為這段史實的最佳例證。門採硬山擱檁式構造,屋脊為燕尾式樣,門額兩側圓洞,是當防禦的銃眼。地址:佳冬鄉六根路上。
內埔鄉
檳榔鳳梨蓮霧遍鄉里
【歷史沿革】
本鄉原為平埔族的居住地,清康熙二十年間,六堆客家居民來臺開墾,定居在萬丹附近的濫濫庄,在農事閒暇期沿麟洛河捕魚,發現了一大片叢林地,便召集大批移民前來開發,取客家語稱旱田為「埔」,又因地處於密林內,故定名為「內埔」。內埔的客家人是從東港溪畔下樹山開始開莊,先民來自廣東省蕉嶺、嘉應州、梅縣等地。本鄉清朝時屬福建省臺南府鳳山縣港西下里管轄,日治時期成立了內埔庄,臺灣光復後改為內埔鄉,與高屏地區客家庄美濃、高樹、長治、麟洛、竹田、萬巒、新埤、佳冬等鄉鎮組成六堆,內埔受排列「後堆」之名。
本鄉疆域廣且人口多,產業交通發達,是屏東縣人口第一大鄉,人口僅於屏東市,境內主要農產品有檳榔、芒果、蓮霧、鳳梨等,屏東農場種植甘蔗,臺鳳老埤農場種植鳳梨與木瓜。全鄉有十三所小學、兩所國中、兩所高中職、一所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與一所美和技術學院,鄉民重視教育,文風鼎盛。
【物產資源】
檳榔、蓮霧、鳳梨、芒果、香蕉、甘蔗、木瓜。 蓮霧每年產期為十二月至三月;檳榔每年產期為四月至八月;蓮霧及檳榔是主要經濟作物。
【精華地點】
客家粄條(榕樹下):位於內埔村,近內埔國小旁。
檬果樹下炒豬腸:位於內埔鄉文康中心斜對面。
昌基堤防:位於水門村,是一個適合散步及放風箏的好場所。
【史蹟風貌】
天后宮:三級古蹟,位於內埔鄉市中心,內埔車站旁,地點適中顯著,建於清朝嘉慶八年。 天后宮位於屏東縣內埔鄉內埔村廣濟路及光明路交叉口邊上,後倚龍頸溪,左接昌黎祠。客家人於清康熙中葉後逐漸入墾屏東平原,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亂起,乃成立六堆之軍事組織助清平亂,時已有十三大庄、六十四小庄之規模。 內埔屬六堆之後堆,位置居六堆中樞,為南北來往必經之地,遂漸形成熱鬧市集。嘉慶八年(西元1803年),由鍾麟江倡議,六堆粵民集資興建天后宮,共募得4,110元,自該年興工,完成於嘉慶十年(西元1805年)歷時二年餘。光緒年間《鳳山縣采訪冊》載,天后宮位於「內埔街縣東西十里,屋五間」。天后宮興建後,歷五次修建。內埔天后宮不僅為六堆人士信奉媽祖之所,亦為當年六堆組織商議軍計的主要場所。 天后宮的主祀神為紅面媽祖,神像為乾隆年間,客家移民於渡臺途次,經湄洲嶼媽祖聖地分香,求為護航神,後至內埔安置。 天后宮之外牆由土埆做成,外加以粉刷,現況牆厚達68公分。道光年間的整修「以石易木」,至今一百四十餘年。其石柱部分所使用的材料有泉州白、花崗石、砂岩等不同材質。石柱除屬砂岩之方柱風化情形較明顯外,大致保存完整。前殿、正殿的龍柱,都是單龍雕刻,已有百年歷史。前殿龍虎門的石枕,為樸實的長方形,正殿中央神桌間的三角石奉香爐,為客家特有的物。
新北勢庄東柵門(懷忠里門):列為國家三級古蹟,位於內埔鄉豐田村柵門左右為承重的磚牆,內側並有當年安置門扇的榫孔,柵門石坊上書「懷忠里」,左右有圓形鎗銃對稱,兼有建築藝術之美與防禦功能。曾於清光緒二十年重修。
昌黎祠:緊鄰天后宮,是全臺唯一供奉韓愈的廟宇,建造於清朝嘉慶八年,早年昌黎祠是內埔鄉的學術中心,曾經聘請很多有名的老師在祠內教學,對內埔鄉的學風影響很大。
昌黎祠
麟洛鄉
夥房曲韻萬里揚、八音優雅客家情
【歷史沿革】
「麟洛」源自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98年)前後,客籍先民徐俊良等人在此開墾時,命名為麟洛庄(現麟洛),一稱「麟樂庄」。本鄉在日治時代轄屬高雄州屏東郡長興庄麟洛,臺灣光復後改編為屏東市長治區麟洛,民國三十九年十月一日又再改編為屏東縣長治鄉麟洛,至民國四十年四月二十五日由長治鄉分鄉成為屏東縣麟洛鄉。
【物產資源】
香檬、檳榔、椰子、蓮霧、蘭花。
【節慶特色】
王爺奶奶回娘家
相傳一百九十五年前,麟洛鄉女子徐秀桃,嫁給九如三山國王的大王爺,從此九如鄉居民就稱麟洛鄉親為母舅,河洛庄和客家庄結為親家,自此兩地居民和睦往來,象徵各族群間可以和諧相處。
九如鄉三山國王廟大王爺與麟洛鄉姑娘「人神聯姻」流傳久遠,至今仍一直讓人津津樂道。民國八十五年,九如三山國王廟開始舉辦王爺奶奶回娘家廟會民俗活動,九十二年由九如及麟洛鄉聯合擴大辦理
【史蹟風貌】
宋屋京兆堂:鄉內唯一歷史建築。西元1936年建造之中西合璧式夥房,西元1944年日軍徵用為第八飛行隊隊部指揮所,是當時最富麗堂皇及名流聚會之所。
八卦碑:(泰山石敢當)是大洪水的活見證,西元1930年建,為了鎮風邪及護佑新庄庄民。 海石角:位於新庄之北,面向古隘寮溪,其蛄咾石海象沉積景觀是本鄉罕見的地理、地質活教材。
明聖佛院:巍峨壯觀是一貫道屏東地區最大的道場。 敬聖亭:位在小份路上的敬字亭約建於西元1910年(後經補修外飾)是客家地區的特色。
柚園:柚園生態農場是由藏生環境規劃團隊規劃的環境教育基地,「柚園」二字緣自廣植白柚而來,與「又緣」及「又圓」同音,隱喻時空的完整。原為養雞場,再由第二代子孫接手種植大白柚與檳榔,目前由第三代與一群回鄉的年輕人接手經營,將傳統農業轉型為休閒產業,保留部分柚子,栽種多樣植栽,創造生物棲地,不僅有著祖孫三代傳承之情,也是臺灣農業發展的縮影。園區時常舉辦各種體驗活動,讓小朋友透過探索與動手體驗的方式,認識大自然,了解大自然,進而學習保護生態。
永豐汽機車借款為屏東優質合法當鋪,是南部當鋪(屏東當舖)的最佳選擇,提供優質服務、快速簡便、合法、專業、迅速、低利、保密,並提供建議、還款方式,讓您好借好還,輕鬆解決有關錢的問題。有任何問題歡迎來電諮詢、指教,本公司將以最誠摯的心,細心為您解答。
本當舖位屏東市自由路466-1號(中國信託邊) 電話
:08-7373777屏東永豐當舖推出 LINE 線上服務囉 !